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腋下穴位,以及腋下穴位拉伸對應的知識點,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,不要忘了收藏本站!
經常按壓腋窩對健康很有好處。腋窩處有一個重要穴位,中醫定名為極泉。它的標準部位在腋窩頂點的腋動脈搏動處。中醫認為,針灸、按摩極泉穴有寬胸寧神的功效,可以治療冠心病、心絞痛、腦血管病後遺症等循環係統疾病,以及肋間神經痛、癔病等神經係統疾病,還有乳腺疾病、肩周炎等。
人體解剖學則揭示,腋窩處不僅有動靜脈血管,而且有大量的淋巴組織,擔負著血液輸送、免疫防禦功能。西醫認為,常按腋窩,通過改善血液供應、刺激淋巴,可以改善心肺功能,增進食欲,提高消化能力。
按摩腋窩的方法簡便易行,在工作、休息之餘可隨時隨地進行。但是,孕婦、嚴重心腦血管病患者、腫瘤有淋巴轉移患者等最好不要采用。
極泉穴:腋窩裏的“強心穴”
文/傅勤慧、陶琳;梁兆鬆
總是感到心髒不舒服的人,往往左臂、肩背部也有不適感,連帶著腋下也會出現疼痛、酸脹的症狀,按揉疼痛點後,心髒不適的症狀就會有所緩解。這種現象和腋窩中的穴位有關,它就是人體的“強心穴”——極泉穴。
極泉穴擅治“心病”
“極泉,在腋下筋間,動脈入胸中,手少陰脈氣所發。”—《針灸甲乙經》
極泉穴位於腋窩的中央、腋動脈搏動處(用手輕按另一側腋窩中心,指下感到有動脈跳動處即是極泉穴)。 穴名中的“極”為至高處的意思,“泉”則是水源之意。 作為手少陰心經的第一個穴位, 極泉穴是心經脈氣所發之處 ,與心經的氣血通暢與否息息相關,故可治心痛、心悸、胸悶氣短、脅肋疼痛等心係疾病。
《針灸大成》記載極泉穴可治“臂肘厥寒,四肢不收,心痛幹嘔,煩渴目黃,脅滿痛,悲愁不樂”,這基本概括了極泉穴的主要作用。
現臨床上,極泉穴常用於冠心病、心絞痛、腦血管病後遺症等心腦血管病的治療。同時,極泉穴也常能發揮其近治作用,可治療發於腋窩附近的肋間神經痛、肩周炎等疾病。
彈撥極泉穴,以出現酥麻感為宜
對心髒病患者或平素有心髒不適症狀的人,可以每天或隔天按揉極泉穴,每次持續3~5分鍾,以防治心絞痛、胸悶不適、心慌等。
從現代醫學角度看,腋窩處不僅有動靜脈血管,還有大量神經及淋巴組織分布。所以,按揉腋窩極泉穴觸及神經時會出現酥麻感是正常現象。腋下淋巴組織具有傳輸血液、免疫防禦的功能,按揉此處,可通過增強血液流動、刺激淋巴回流,以改善心肺功能,緩解心悸、胸悶、氣短、呼吸困難等即時症狀。
中醫學認為,按揉極泉穴出現強烈酥麻感是得氣的表現。“刺之要,氣至而有效”,針刺腧穴的根本在於激發經氣、調整陰陽、補虛瀉實,以達到治病的目的。而得氣之於患者,就表現為自覺的酸、脹、麻、重等反應。
按摩法 :取正坐位,左臂抬起,屈肘,舉掌向上,掌心對著自己的頭部; 用右手的中指指尖按壓左側的腋窩正中凹陷處 ,有特別酸痛的感覺,揉按2~3分鍾;然後用同樣的方法按壓右側的穴位;每日早晚各揉按1次。
彈撥法 : 把胳膊抬起來,用右手的食指摸到左側極泉穴,稍微加力,有酸脹感覺時向旁邊撥動,一般會有麻感順著手臂向下傳導直到手指,可連續彈撥十餘次,彈撥後再用空拳沿著手臂的中線慢慢地捶至手腕 ;用同樣的方法彈撥右側的穴位。此法不僅能夠解除胸悶、心悸,讓呼吸順暢,還能化解心中的鬱結。
針刺極泉穴可治療中風
臨床上,極泉穴除了可以強心之外,還被廣泛應用於中風肢體偏癱的治療。極泉穴具有醒腦開竅、通經活絡、激發經氣的功效,通過針刺,能使氣至病所,有利於恢複偏癱肢體正常運動功能,改善肢體痙攣或痿軟無力。極泉穴下有腋神經、尺神經、正中神經及皮神經分布,針刺可引起神經興奮,激發運動功能的恢複。
極泉穴的常規針刺方法應避開腋動脈,直刺0.5~1寸。國醫大師石學敏教授首創的“醒腦開竅”針法中也選用了極泉穴,以神導氣,以氣通經,疏通經絡,緩解中風後肢體痙攣。
針灸的療效受多種因素影響,如進針方法、行針手法、針刺深度等,且極泉穴位於腋動脈搏動處,操作不當會導致出血不止,故有相關疾患時應前往正規醫療機構由專業針灸醫師進行針灸治療。普通人極泉穴處的保健禁止自行針刺,僅限按摩或者艾灸,或多進行肩關節、上肢的運動,也可以通暢經氣,改善氣血循環。
目前國家標準經穴顯示:人體周身409個穴位名,830個穴位,有60個單穴,770個多穴。
十二經腧穴分說
(一)手太陰肺經 : 手太陰肺經,是十二經脈循行開始之經,左右共22個腧穴。此經主要病候為:胸肺部脹滿、咳嗽、氣喘、呼吸困難、小便頻數或黃赤、缺盆及手臂內側痛、手掌發熱、肩背痛或冷痛、外感風寒發熱。 1.中府 穴位:胸前壁的外上方,雲門下1寸,距任脈6寸。取穴:仰臥,先定雲門,後定本穴。即任脈華蓋穴旁開6寸處。 主治:咳嗽喘息、胸肋痛、肩背痛。針灸:針3~5分,灸3~7壯,不宜深刺。 穴名淺解:本穴原名“府中俞”“膺中俞”,後簡稱“中府”。手太陰經起於中焦,肺髒處於胸中,為吐納內外氣的府庫;且此穴為本經的募穴,募者集也,是本經經氣聚集較多之處,故名為中府。備考:本穴是手足太陰兩經之交會處。《百證賦》:“胸滿更加噎塞,中府意舍所行。” 2.雲門 穴位:鎖骨外端下緣凹陷中。取穴:仰臥,在中府上1寸,與任脈璿璣穴相平,外開6寸處。 主治:同中府穴。針灸:同中府穴。 穴名淺解:按《素問ⷩ𝦇象大論》:“雲出天氣。”肺髒是髒腑之華蓋,象天。肺經之氣聚於中府,從雲門穴發出溫煦濡潤,如雲之出天氣也,故名雲門。 一說:肺居上焦,象天,病邪侵及肺髒,則上焦陰滯之氣盛,好似陰雲布敷。若對雲門穴或針或灸,則有疏散陰鬱之功,故在臨床上常用治療肺氣壅滯,喘悶不暢的證候。備考:患癆瘵者,常在中府、雲門穴有壓痛。 3.天府 穴位:腋下3寸內廉赤白肉際。取穴:手掌向前、垂臂,當腋橫紋前端與尺澤穴成直線,適當乳頭相平處取之。 主治:氣喘、鼻衄、痛。針灸:以手平舉,針3~5分。 穴名淺解:肺居髒腑之上,故名之以天;府者聚也。肺經經氣出於雲門,布入上肢,在天府穴小集。故名天府。備考:《百症賦》:“天府合穀,鼻中衄血宜追。” 4.俠白 穴位:天府穴下1寸。取穴:從尺澤穴直上5寸取之(也要參考天府穴位)。 主治:咳嗽、煩滿。針灸:針3~5分,灸3~7壯。 穴名淺解:“俠”,古醫籍中與“挾”字通用。肺色白,兩臂下垂,此穴適值肺髒的兩旁,故名俠白。備考:《壽世保元》治赤白汗斑。 5.尺澤 穴位:肘窩橫紋中。取穴:仰掌微屈肘,於約紋上,沿大筋外側取之。 主治:咳嗽、胸脅脹潢、肘臂痛、小兒驚風。針灸:針3~5分。 穴名淺解:按骨度折量寸法,從腕橫紋到肘橫紋折量為一尺。尺澤穴恰值肘橫紋之赤白肉際,為手太陰肺經的合穴。合象水之歸,水之所歸,大則為江海,小則為湖澤,況肺經合穴,在五行屬水,故以尺澤命名。本穴為合屬水,又以“澤”名,故針刺用補法則益陰,用瀉法則息熱。備考:《通玄指要賦》:“尺澤去肘疼筋緊。” 6.孔最 穴位:前臂拇指側,去腕7寸。取穴:伸臂仰掌,從太淵穴直上7寸處取之。 主治:頭痛、咳嗽吐血、痔痛、肘臂厥痛、熱病汗不出。針灸:針3~7分,灸3~7壯。 穴名淺解:孔最,為肺經的郤穴,“郤”者隙也。“孔”指孔竅,“最”當甚字解,兩字聯用,義為大孔竅;同時也含蓄著本穴有開瘀通竅的作用:故名。本穴為郤,郤穴多主急症,如咳血、咽痛、痔痛等症均可選用。備考 7.少商 穴位:手大指端內側。取穴:大指內側去爪甲角約一分許,赤白肉際取之。 主治:咽腫、鼻衄、昏迷。針灸:針1分。 穴名淺解:手太陰肺經屬金,在音為商,在時為秋。《秦問ⷥ 正紀大論》以“太”和“少”來分別五音的陽和陰。肺經屬太陰,故以少商名之。本穴為肺經的井穴,屬木,救急常用三棱針點刺出血。 備考:商(商、傷也),其氣肅殺,故為通瘀解熱的要穴。《百證賦》:“少商曲澤,血虛口渴同施。” (二)手陽明大腸經 : 手陽明大腸經,左右共40個腧穴。此經主要病候為:喉痹、齒痛、鼻流清涕或衄血、肩以下本經流注部位疼痛,邢氣盛則經脈所過處熱腫,虛則憎寒怕冷。 1.商陽 穴位:手食指端的內側。取穴:食指撓側去爪甲角約1分許,當赤白肉際。 主治:齒痛、喉痹、昏迷、手指麻木。針灸:針1分,針尖略向上方。 穴名淺解:大腸經與肺經均屬金,其音為商,於時為秋,具有清肅之氣。但由肺經少商穴交傳而來,是從陰經轉入陽經,故名為商陽。本穴為大腸經的井穴,屬金,主治“心下滿”。備考:《百證賦》:“寒瘧兮,商陽太溪驗。” 2.二間 穴位: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。取穴:屈指,當食指本節前橫紋頭陷中,赤白肉際。 主治:鼻衄、齒痛、喉痹。針灸:針2~3分,灸3壯。 穴名淺解:“間”,當隔字解。本穴適當次指內側,甲後第二節後(第二間隔),故名二間。本穴為大腸經的滎穴,屬水,為本經的子穴,凡本經實證,宜用瀉法。備考:《通玄指要賦》:“目昏不見,二間宜取。” 3.三間 穴位: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。取穴:握拳,於本節後掌骨內緣陷中取。 主治:喉痹、下齒痛、手指痛。針灸:針3~7分,灸3~5壯。五指盡痛,可針入1寸5分,名為透掌針。 穴名淺解:本穴適當次指內側,甲後第三節後,故名為三間。本穴是大腸經的俞穴,屬木。凡木旺火盛,灼爍金經的疾患,均用瀉法。本穴一名小穀,二間穴一名間穀,均可為合穀穴的輔助穴。備考:《百證賦》:“目中漠漠,即尋攢竹三間。” 4.合穀 穴位: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間。取穴:拇、食兩指伸張,當第一、二掌骨之間取之。 主治:頭痛、口眼 斜、鼻衄、齒痛、喉痛、多汗。針灸:針3~5分,灸3壯。孕婦忌用。 穴名淺解:穴在拇、食指兩歧骨間凹陷中,因以兩山間的穀地喻之,名為合穀。合穀穴稍外方赤白肉際,名為虎口(非合穀穴處),因而一般也常以虎口名代之。合穀穴為大腸經的原穴,為經氣聚集最深之點,《靈樞ⷤ十二原》:“五髒有疾,當取之十二原。”此外,兩合穀穴與兩太衝穴,名為四關,為開瀉熱閉、氣鬱、血瘀的名穴。備考:《百證賦》:“天府合穀,鼻中衄血宜追。”《四總穴歌》:“頭項尋列缺,麵口合穀收。” 5.陽溪 穴位:腕關節拇指側兩筋間。取穴:手掌側置,拇指翹起,當第一掌骨後,伸拇長、短肌、肌腱之間,深陷處取之。 主治:頭痛、齒痛、手腕痛。針灸:針3~4分,灸3~5壯。 穴名淺解:“”與“溪”字通,義指山間的水溝。凡經氣循行到筋骨凹陷處,在腧穴多以溪、池、淵、海、泉、穀名之。本穴位於合穀後的凹陷中,又隸屬於手陽明經,故名為陽溪。本穴為大腸經的經穴,屬火,火盛者宜瀉之。常為合穀穴的輔助穴。備考:《百證賦》:“肩陽溪,消癮風之熱極。” 6.偏曆頭頸部腧穴示意圖
穴位:陽溪穴後3寸。取穴:肺經列缺穴上1寸5分,略偏外側取之。 主治:目赤、鼻衄、肩臂痛。針灸:針3~4分,灸3~7壯。 穴名淺解:“偏”在此處其義為斜向,“曆”義為經過。此穴為大腸經的絡穴,經氣循行到此處分出一支,斜向肺經流動,故名偏曆。備考:《標幽賦》:“刺偏曆利小便,醫大人之水蠱。” 7.溫溜 穴位:陽溪穴後5寸。取穴:屈肘橫肱立拳(用力握緊),適當臂前肌肉隆起如蛇頭形之下端取之。 主治:頭痛、麵腫、腸鳴腹痛、肩臂痛。針灸:針3~5分,灸3~7壯。 穴名淺解:“溫”義為暖煦,“溜”義為緩流。 本穴為大腸經的郤穴,經氣流動到此穴處,溫煦深聚,故稱溫溜。凡寒濕凝滯之證,本穴有溫通散寒祛濕的作用。用力握拳,本穴適當臂前肌肉隆起形似蛇頭處,故一名為蛇頭。備考:《百證賦》:“審他項強傷寒,溫溜期門而主之。” 8.下廉胸腹部經絡腧穴示意圖
穴位:曲池穴下4寸。取穴:屈肘橫肱立拳,在曲池與溫溜穴成直線處取之。 主治:頭風、眩暈、肘臂痛等。針灸:針3~5分,灸3~7壯。 穴名淺解:“廉”當“隅”字,也當“棱”字解。穴在曲池下4寸。當屈肘握拳,肌內棱起,形似菱角,穴在其下端,因名下廉。備考:《甲乙經》:主溺勞、眼痛。 9.上廉 穴位:曲池穴下3寸。取穴:同上穴。 主治:頭風、半身不遂、腸鳴腹痛等。針灸:針5~8分,灸3~7壯。 穴名淺解:穴在曲池下3寸。屈肘握拳,肌肉棱起,形似菱角,穴在其上端,故名為上廉。備考:上下廉兩穴,均可作手三裏的輔助穴。 10.手三裏背腰部腧穴示意圖
穴位:曲池穴下2寸。取穴:同上穴。 主治:齒痛、手臂麻木不仁、吐瀉等。針灸:針5~7分,灸3~7壯。 穴名淺解:《太素ⷤ:“天容無過一裏而止。”楊上善注:一裏一寸也。看來“裏”字在此不是用以計算裏程之“裏”,而應以楊上善注積為依據。手三裏穴的定位,醫籍多謂在曲池穴下2寸,今以“三裏”命名,似有未合。若於肘穴向下量之,恰為3寸,從而可以試想,對此穴命名時,其量穴的起點,是有差異的。一說:“裏”與“”通,手三裏與足三裏與體內上、中、下三焦有關,故以“三裏”標誌之。備考:手足陽明經的三裏穴,古代針灸家常在臨床時上下配合應用,如《席弘賦》:“手足上下針三裏,食癖氣塊憑此取。”《百證賦》:“且如兩臂頑麻,少海就傍於手三裏”。 11.曲池 穴位:肘部外輔骨內,肘窩橫紋頭。取穴:屈肘橫肱立拳取之。 主治:半身不遂、月經不通、瘰鬁、癮疹等。針灸:針8~15寸,灸3~7壯。 穴名淺解:穴在肘骨曲角內緣橫紋端,為大腸經的合穴。經氣循行到此,聚集深入,以水喻氣,故名為曲池。此穴屬土,為本經的母穴,凡本經虛證宜補之。備考:《玉龍賦》:“人中曲池,可治其痿傴。” 12.肘(應作肘)上肢部經絡腧穴
穴位:曲池穴斜外上一寸。取穴:屈肘橫肱,於大骨外緣取之。 主治:肘臂痛、攣急、麻木不仁。針灸:針5~8分,灸3~7壯。 穴名淺解:“”與“”,一般以為兩字通用,究其實兩字讀音相同而字義相異。“”當深空解,“”其義為髖。《甲乙經》原作“肘”,按穴名的竟義,應以《甲乙經》為是。備考:肩、肘兩穴,其竅頗深,易受寒邪侵犯,但也是治療肩肘痛痹的要穴。 13.五裏 穴位:曲池穴上3寸。取穴:屈肘橫肱,從曲池與肩穴直線處取。 主治:肘臂疼痛、瘰鬁。針灸:灸7~15壯。 穴名淺解:一裏為一寸,穴在天府下5寸(《素問ⷦ𐣧鴨떣:“天府下五寸”),故名為五裏。一說:“裏”通“”,五裏穴與五髒之氣相通,故古人常列為禁針,如《靈樞ⷧ版第六十》:“通之五裏,中道而止,五至而已,五往而五髒之氣盡矣。”備考:《百證賦》:“五裏臂,生鬁瘡而能治。”應以灸治為主。 14.臂下肢部經絡腧穴1
穴位:曲池穴上7寸。取穴:屈肘橫肱,於曲池穴與肩髃穴線上肉端取之。 主治:項強、瘰鬁、臂痛。針灸:針3~5分,灸7壯。 穴名淺解:腕至肘稱臂,肘上肩下稱肱。肱與臂俗統稱為臂。臑,《禮記ⷥ𐑥》:“太牢以牛丸肩,臂臑折九個。”注:“臂臑謂肩腳也。”一說:肩峰下之肉嫩軟,稱臑。穴置肩下肉端,故以臂臑稱之。此穴為手足太陽、陽維的會穴,凡由太陽經傳來的陰寒之邪,導致肩臂疼痛者,針之良效。備考:《百證賦》:“五裏臂臑,生鬁瘡而能治。” 15.肩髃 穴位:肩端兩骨間陷中。取穴:舉臂時肩部出現前後兩個凹陷,於前一凹陷中取之。 主治:半身不遂。癮疹、肩臂痛。針灸:針6分至1寸5分,灸7~77壯。 穴名淺解:《醫學入門》:“髃,音禺,肩頭骨也。”穴在肩上髃骨凹陷處,故名為肩髃。此穴為手陽明、陽的會穴。備考:《玉龍賦》:“風濕傳於兩肩,肩髃可療。” 16.巨骨 穴位:肩上後側叉骨間。取穴:肩端上行,兩叉骨之間陷中取之。 主治:癭氣、瘰鬁、肩臂不得屈伸。針灸:針4~7分,灸7~15壯。 穴名淺解:鎖骨,古稱巨骨。穴在鎖骨肩端與肩胛崗兩大骨接頭的凹陷處,以骨名代用為穴名。此穴為手陽明、脈的會穴。備考:《甲乙經》:血瘀肩中痛不能動搖、巨骨主之。 17.天鼎 穴位:扶突穴下1寸。取穴:結喉旁開1寸5分為人迎穴,人迎穴後1寸5分為扶突穴,天鼎穴就在扶突穴下1寸取之。下肢部經絡腧穴2
主治:喉痹、暴。針灸:針3~5分,灸3~5壯。 穴名淺解:鼎為古人的食器,其形上有兩耳,下有三足,與人之頭頸形狀相似。該穴適在頸部(頭頸在人體屬於天部),言鼎以象形,故以天鼎名之。備考:《百證賦》:“天鼎間使,失音囁嚅而休遲。” 18.扶突 穴位:天鼎穴上1寸。取穴:胃經人迎穴後1寸5分取之。 主治:喉中痰鳴、暴。針灸:針3~5分,灸3~5壯。 穴名淺解:《禮記》投壺注:“鋪四指曰扶”,扶即現今的四橫指,約當同身寸的3寸。該穴在結喉突起旁3寸,故名扶突。備考:《甲乙經》:咽喉鳴喝喘息,扶突主之。 19.禾髎 穴位:水溝旁5分。取穴:在鼻孔下,挾水溝旁取之。 主治:鼻塞不聞香臭、口噤、鼻瘡。針灸:針3分,不宜灸。 穴名淺解:“髎”,應改用,義為深空。禾,在秦漢以前皆指而粱言。人的鼻孔可以嗅穀氣,口咽能夠食五穀,該穴適當鼻孔下、口唇上,故以禾髎名之。備考:《靈光賦》:“兩鼻衄針禾髎。”20.迎香 穴位:鼻翼旁開5分。取穴:鼻翼溝根外端,鼻唇溝陷中取之。 主治:鼻衄、不聞香臭、多涕、口眼斜。針灸:針3分,不宜灸。 穴名淺解:迎接兩字為常用語,香,指氣味。此穴屬大腸經,與肺經為表裏。穴在鼻翼之旁,鼻司嗅,為肺竅,故以迎香名之。此穴為手,足陽明兩經的會穴,凡鼻不聞香臭之症,用之良效。備考:《玉龍賦》:“搐迎香於鼻內,消眼熱之紅。”《席弘賦》:“耳聾氣痞聽會針,迎香穴瀉功如神。” (三)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,左右共90穴。此經主要病候為:腹脹、腹中雷鳴、水腫。胃熱則多食善饑,小便黃;胃寒則食少而脹。邪盛熱高則發狂,甚則登高而歌,棄衣而走。鼻衄、口喎、唇疹、頸腫、喉痹、胸膺及下肢經脈循行疼痛。 1.承泣 穴位:目下7分。取穴:正視時瞳孔直下,當下眼瞼下方靠骨邊取之。 主治:目痛多淚、雀目、目動。針灸:針4分,不宜灸。 穴名淺解:無聲垂淚渭之泣。該穴適當淚滴承受之處,故名為承泣,俗稱淚窩,與任脈承漿穴的命名意義相同。此穴為足陽明、陽屩、任脈之會。備考:《甲乙經》:目不明淚出,遠視。 2.四白 穴位:目下一寸。取穴:適當承泣穴下3分,於顴骨孔處取之。 主治:目赤痛癢,目翳、眼瞼動。針灸:針2~3分,針尖向顴骨孔處,不宜深刺和灸。 穴名淺解:“四”,指上下左右;“白”,當明字解。該穴能消散目翳,療目赤痛癢,使眼目向上下左右視物,皆光明白潔,故名為四白。備考:《銅人》:治眼生白翳、目動不息。 3.巨髎 穴位:鼻孔旁8分。取穴:從四白穴直下,於鼻翼根旁開直瞳子取之。 主治:口眼斜、鼻衄齒痛、眼瞼動。針灸:針3~4分,灸3壯。 穴名淺解:“髎”應改作窌,義為深空。巨者大也。該穴適在顏麵顴骨突起的斜下方,故名為巨窌。備考:《百證賦》:“胸膈停留瘀血,腎俞巨窌宜征。” 4.地倉 穴位:口角旁4分。取穴:平口角旁開4分取之。 主治:口眼喎斜、流涎。針灸:針3~7分(針尖斜向頰車穴),灸3~7壯。 穴名淺解:“倉”,《說文》:“穀藏也”。《素問ⷥ 髒象論》:“地食人以五味,五味入口,藏於腸胃。”該穴適在口角旁,因名為地倉。此穴為手、足陽陰、陽屩之會。備考:《玉龍歌》:“口眼喎斜最可嗟,地倉妙穴連頰車。左瀉右依師正,右瀉左莫令斜。”《百征賦》:“頰車地倉穴,正喎於片時。” 5.大迎 穴位:曲頰前1寸3分。取穴:鼓起兩腮,在下頜骨邊緣出現一溝形,按之有動脈應手處是穴(取時避開動脈)。 主治:口喎、口噤、齒痛。針灸:針3分,灸3壯。 穴名淺解:“迎”,有合的含義,逆而就之,也謂之迎。《靈樞ⷧ𑧗 篇》:“臂陽明有入遍齒者,名曰大迎。”臂陽明,指的是手陽明經,而大迎穴屬於足陽明經。足陽明經在此穴處,迎手陽明經會而合之,故稱為大迎。備考:《百證賦》:“目兮,顴窌大迎。” 6.頰車 穴位:耳下曲頰端陷中。取穴:以指按曲頰稍前上方陷中取之。如將牙齒用力咬緊,則按處立即彈起,壓之深部有痠感。 主治:口眼喎斜、牙痛、口噤。針灸:針4分(斜尖斜向地倉穴),灸~7壯。 穴名淺解:下牙床骨負載著牙齒,咬切咀嚼食物,其所以能張能合,一鬆一緊的動作,有賴下頜關節可以上下左右滑動,該部位古人稱之為車。由於該部位為兩頰肌肉包攏,故以頰車名之。備考:《玉龍賦》:“頰車地倉療口。 7.下關 穴位:當顴弓之下凹陷中。取穴:閉口取之,大開口則穴閉住。 主治:耳鳴耳痛、牙痛、口眼喎斜。針灸:針3分(直刺),不宜灸。 穴名淺解:穴在顴骨弓下,《甲乙經》謂此穴“合口有孔,張口即閉”,為齶骨運動、牙齒開闔的機關,故稱為下關。此穴是足陽陰經與少陽經之會。備考:《銅人》:療聤耳,耳有膿汁出,牙車脫臼。 8.頭維 穴位:額角發際內。取穴:從督脈神庭穴旁開4寸5分取之。 主治:頭痛、目痛。針灸:針3分(向上方沿皮刺)。禁灸。 穴名淺解:《素問ⷩ𝩡論》謂:“三陽為經,二陽為維。”二陽,指陽明。此穴位於頭部,為足陽明脈氣所發,故名為頭維。一說:《廣雅ⷩ言》謂“維,隅也。”隅,可當“角”字解。此穴在頭部左右隅角,故以為名。本穴為足陽明、足少陽、陽維之會。備考:《玉龍賦》:“攢竹頭雄,治目疼頭痛。” 9.人迎 穴位:結喉旁。取穴:結喉旁1寸5分,有頸動脈搏動,避開動脈取之。 主治:咽腫、咳嗽、癭氣、瘰鬁。針灸:針3分,不可深刺。禁灸。 穴名淺解:《素問ⷥﶥ𝥅襽⨫》:“天地合氣,命之曰人。”本穴位於結喉旁,為咽喉要地,是人賴以生存、迎送吞吐天氣、地氣(五穀之氣)的部位,故名為人迎,又名天五會。此穴為足陽明、少陽之會。備考:《天星秘訣》:耳鳴腰痛,先此後耳門及三裏。 10.水突 穴位:人迎穴下,氣舍穴上。取穴:從人迎與氣舍兩穴之間取之。 主治:咽喉痛、咳逆氣喘不能平臥。針灸:針3~4分,灸3~5壯。 穴名淺解:水,指水穀:突,在此有突出衝動的含義。人當進飲食、水穀下咽時,此穴的部位向上衝動,故名為水突,又名水門(水穀之門)。對於水飲上嗆,用之有效。備考:《甲乙經》謂:咳逆上氣,咽喉癰腫,水突主之。 (四)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左右共42穴。此經主要病候為:胃脘痛、腹脹、飲食不化、舌根強痛、嘔吐、噫氣、心下急痛、心煩、便溏、下痢、黃疸、小便不利、身重肢痠、膝股內側浮腫。 1.隱白 穴位:足大趾內側端。取穴:距趾內側爪甲角約一分處取之。 主治:嘔吐、暴泄、癲狂。針灸:針1~2分,灸2~3壯。 穴名淺解:“隱”可當蔽避解。白為金色。本穴為脾經的井穴屬木。脾土生金,又承受厲兌之金,經氣從本穴開始上升(從足走腹),而金氣潛隱居下,故名為隱白。凡暴泄、癲狂、嘔吐、衄血、屍厥等急促狂亂之症,宜激動此蘊育金氣之穴,加以鎮攝。備考:《銅人》:隱白,婦人月事過時不止,刺之立愈。 2.大都 穴位:足大趾本節前陷中。取穴:足大趾內側,趾蹠關節前赤白肉際取之。 主治:胃痛、腰痛、便秘。針灸:同上穴。 穴名淺解:“都”在此義為豐盈。本穴在大趾內側本節前,該處肌肉豐盈,故以大都名之。本穴為脾經滎穴,屬火,“滎主身熱”。備考:《百證賦》:“熱病汗不出,大都更接於經渠。” 3.太白 穴位:足內側核骨下。取穴:於第一蹠骨小頭後赤白肉際取之。 主治:胃痛、霍亂、腰痛。針灸:針3分,灸3~5壯。 穴名淺解:金星別名太白星,又神名,《淮南ⷥ✥𝢣:“西方金也,其神為太白。”本穴在五俞穴中為俞,屬土;但以太白星為名,已示意本穴在功用上對於土虛金弱,或金病累土之症,均可選用,因名為太白。備考:《通玄指要賦》:“太白宣導於氣衝。” 4.公孫 穴位:足大趾內側本節後。取穴:於太白後一寸,赤白肉際取之。 主治:胃痛、膨脹。針灸:針5~8分,灸3~5壯。 穴名淺解:土居正中為公,旁支為絡為孫。本穴是脾經溝通胃經的絡穴,蓋以脾土居中央在形位上為公,可以濡養四末,在功用上為孫(可治多種病症),故名為公孫。備考:《標幽賦》:“脾冷胃寒,瀉公孫而立愈。” 5.商丘 穴位:內踝下微前陷中。取穴:當足內踝的前下方陷中(在中封、照海之間)取之。 主治:腸鳴腹脹、溏瀉、便秘、痔瘡。針灸:針3分,灸3壯。 穴名淺解:本穴在足內踝前,“丘”在此處形容踝骨突起,好似丘陵。“商”於聲為金。本穴為脾經的經穴,屬金,故以商丘之名以標誌之。本穴是脾經的子穴,凡本經實證,可瀉之。備考:《玉龍賦》:“商丘解溪丘墟,腳痛堪追。” 6.三陰交 穴位:內踝上3寸。取穴:於內踝直上3寸處,當脛骨後緣取之。 主治:月經不調、帶下、遺尿、失眠、脾胃虛弱。針灸:針5~8分,灸5~10壯。孕婦禁針。 穴名淺解:本穴為足太陰、厥陰、少陰三經的交會穴,固名為三陰交。凡屬脾肝腎三經的證候與血分有關的,均可選用。但宜用補法,忌用瀉法,蓋陰血宜補不宜瀉的緣故。備考:《百證賦》:“針三陰與氣海,專司白濁與遺精。” (五)手少陰心經 : 本經左右共18穴。本經病候:心痛、嗌幹、口渴欲飲、目黃,實則喜笑不休,虛則悲泣驚恐。脅痛、手臂內側痛,掌心發熱。 1.極泉 穴位:腋下筋間。取穴:手平伸舉,當腋窩中間動脈應手處取之。 主治:心痛、目黃、臂肘冷痛。針灸:針3分,灸7壯。 穴名淺解:“極”當高字解。“泉”為水之源。本穴居心經最高之位,其經好似從高而深的部位流出,故名為極泉。備考:《銅人》:極泉治心痛幹嘔,四肢不收,咽幹煩渴,臂肘厥寒……。 2.青靈 穴位:肘上三寸。取穴:仰臥,少海穴上3寸,手掌按後頭取之。 主治:頭痛、目黃、肩臂不舉。針灸:同上穴。 穴名淺解:本穴屬於手少陰經,少猶青也,具生發之氣;心為君主之官,通竅而藏靈,因以青靈名之。觀本穴主治多為虛症,便可印證穴名的意義。備考:《銅人》:青靈治肩臂不舉,頭痛振寒,目黃脅痛。 3.少海 穴位:肘內側橫紋頭。取穴:仰臥,手掌按後頭,於肘窩橫紋頭處取之。 主治:頭痛、齒痛、瘰鬁。針灸:針5~8分,灸3~5分壯。 穴名淺解:“少”在此處有代表手少陰經的含義,“海”為泉水所歸。本穴為該經的合穴(其經氣象百川匯合入海),屬水,故以少海名之。備考:《席弘賦》:“心疼手顫少海間,若要除根覔陰市。” 4.靈道 穴位:掌後1寸5分。取穴:仰掌,從掌後橫紋神門穴向上量1寸5分取之。 主治:心痛、暴瘖、瘛瘲。針灸:針3~4分,灸3~7壯。 穴名淺解:“道”在此義為道路。本穴屬心經,心主血,屬陰,陰之精曰靈,故以靈道名之(通靈之道)。本穴為該經的經穴,屬金,凡火盛尅金,喘咳之症,宜補此穴,益水以禦火。備考:《千金》:靈道主心痛悲恐,相引瘛瘲。 5.通裏 穴位:掌後1寸。取穴:靈道穴下5分處取之。 主治:熱痛心煩,心悸怔忡、頭痛、暴瘖、目眩。針灸:針3分,灸3壯。 穴名淺解:本穴為心經的絡穴,別走手少陽小腸經,為表裏經相通之穴,故名通裏。“裏”在此有二義,一為通理表裏二經,一為通心經之裏。備考:《玉龍賦》:“通裏療心驚而即瘥。” 6.陰郤 穴位:掌後去腕5分。取穴:通裏穴下5分處取之。 主治:心痛、驚悸、盜汗、鼻衄。針灸:同上穴。 穴名淺解:“郤”義為隙,指孔竅。本穴屬手少陰經,又是本經的郤穴,故名以陰郤。郤穴多用於急症。備考:《百證賦》:“陰郤後溪,治盜汗之多出。” (六)手太陽小腸經 : 本經左右共38穴,主要病候:耳聾、目疾、頷腫、咽喉痛,肩、臂外側後緣痛。 1.少澤 穴位:手小指端的外側部。取穴:從小指外側端爪甲角一分許取之。 主治:頭痛、目翳、催乳、鼻衄、中風昏迷。針灸:針1分,灸3壯。 穴名淺解:本穴為小腸經井穴,屬金,金能生水。本經為火經,金水之穴,承本經之陽火尅製,化為陰柔之水,故以少澤名之。備考:《百證賦》:“攀睛攻少澤肝俞之所。”《玉龍賦》:“婦人乳腫,少澤與太陽之可推。” 2.前穀 穴位:手小指外側本節前。取穴:握拳,於本節前骨邊赤白肉際陷中取之。 主治:耳鳴、頭項痛、乳痛。針灸:針2~3分,灸3~7壯。 穴名淺解:本穴位於小指外側本節前凹陷處,故以前穀名之。本穴為該經的滎穴,屬水,凡本經熱症如喉痹、熱病汗不出者宜補此穴,以溢水製火。備考:《圖翼》:主治婦人產後無乳。 3.後溪 穴位:手小指外側本節後。取穴:握拳,於小指尺側本節後赤白肉際取之。 主治:頭項強、目赤、耳聾、寒熱。針灸:針5~8分,灸3~7壯。 穴名淺解:本穴位於小指外側本節後凹陷處,承少澤、前穀之波澤,流經此處成溪,故以後溪名之。本穴為該經的俞穴,屬木,為本經的母穴,凡本經虛症,宜補此穴。備考:《百證賦》:“治疸消黃,諧後溪勞宮而看。”“後溪環跳,腿疼刺而即輕。”
腋窩是人們在日常活動中很少觸及的部位,更不會有人想到按摩它竟能治病。其實,無論中醫還是西醫,都很重視腋窩的
保健作用,有的醫學專家還將腋窩歸為人體五大保健區之一。經常按壓腋窩對健康很有好處。腋窩處有一個重要穴位,中醫定名為極泉。它的標準部位在腋窩頂點的腋動脈搏動處。中醫認為,針灸、按摩極泉穴有寬胸寧神的功效,可以治療冠心病、心絞痛、腦血管病後遺症等循環係統疾病,以及肋間神經痛、癔病等神經係統疾病,還有乳腺疾病、肩周炎等。
人體解剖學則揭示,腋窩處不僅有動靜脈血管,而且有大量的淋巴組織,擔負著血液輸送、免疫防禦功能。西醫認為,常按腋窩,通過改善血液供應、刺激淋巴,可以改善心肺功能,增進食欲,提高消化能力。
具體的按摩方法有兩種:
一是按壓,用左手按右腋窩,右手按左腋窩,用拇指指肚選中極泉穴,反複揉壓直至出現酸、麻、熱的感覺,一般需要3~5分鍾。
二是彈撥,抬高一側手臂,把另一隻手的拇指放在肩關節處,用中指輕彈腋窩底,可時快時慢變換節奏,並左右交替進行。
按摩腋窩的方法簡便易行,在工作、休息之餘可隨時隨地進行。但是,孕婦、嚴重心腦血管病患者、腫瘤有淋巴轉移患者等最好不要采用。 ① 調氣和血,解痙止痛;
② 促進神經體液循環,使全身器官享受更多養分和氧氣;
③ 增強食欲,提高消化能力;
④ 增強肺活量,提高呼吸係統功能;
⑤ 使體內代謝物中的尿酸、尿、無機鹽及多餘水分順利排出,增強泌尿功能,並使人體內外生殖器官和生殖細胞更健康,提高性功能;
⑥ 還能緩解“心痛”,對肘臂冷痛也有一定療效。
按捏時一定要注意方法得當,左手按右腋窩,右手按左腋窩,運用腕力,帶動食、中指有節律地捏拿腋下肌肉3~5分鍾(至少108次)。按捏時兩肘要略抬高,切忌暴力勾拉。同時也應注意指甲剪短,避免觸傷皮膚及血管神經。 一位年屆九旬、身板硬實精神好,曾經患過心絞痛的老朋友對患有心絞痛的我說,他堅持按摩腋窩治好了心絞痛。聽後,我想這個方法好啊,一不花錢二不費事便也做了起來。
1年後,我患有的心絞痛得到了緩解,3年後便痊愈了。
具體的做法是:每日清晨醒來,平躺在床上,心平氣和,摒除雜念,兩手在胸前交叉,用雙手食指、中指、無名指按摩兩邊腋窩100次。晚間就寢前再做1次,按摩次數不宜太少。按捏腋窩 延緩衰老
腋窩俗稱“胳肢窩”,位於肩下方,上臂與胸臂間凹陷處,為頸部與上肢間血管和神經通路,是腋窩動脈、靜脈、臂叢、腋淋巴結群組織的集合處.
按捏腋窩可使人舒筋活絡,調和氣血,延緩衰老。
首先,可大大增加心肺活量,使全身血液回流暢通,高效促使呼吸係統進行氣體交換;
其次,可使體內代謝物中的尿酸、尿素、無機鹽及多餘水分能順利排出,增強泌尿功能,並能使生殖器官和生殖細胞更健康;
其三,可使眼耳鼻舌和皮膚感官裝置在接受外界刺激時更加靈敏。
夫妻間每日早晚各按摩1次,每次1~3分鍾,不僅可幫助消化、健脾開胃、增加食欲,而且還能防治陽痿陰冷。
按捏腋窩簡單易行。自我按捏時,左右臂交叉於胸前,左手按右腋窩,右手按左腋窩,運用腕力,帶動中、食、無名指有節律地輕輕捏拿腋下肌肉3~5分鍾,早晚各1次,切忌用力過分。夫妻間可同時按捏對方腋窩,任由一方按捏,3分鍾對換角色。
腋下,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。這是最容易出汗和散發汗味的地方。腋窩是汗腺、上肢神經血管、淋巴群、胸壁及背部淋巴等的聚集地。女性除了注重腋窩的清潔,還要多注意按壓腋下,做好養生工作。
女性按壓腋下,都有什麽好處?
1、如果腋窩淋巴結堵塞,會導致淋巴循環不暢,使體內的舊廢物難以排出,導致雙手手腕容易鬆動,容易出現肩頸疼痛。通過腋窩按摩進行淋巴按摩,有助於排出體內不需要的物質,如老廢物和脂肪。它還有助於改善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變粗的手臂。
2、因為女性的腋窩有淋巴結和汗腺,這些部位有很多毛細血管和神經,適當的刺激可以增加汗腺的分泌。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按摩腋窩,然後做一些健身活動,可以有效延緩衰老。當腋窩受到刺激時,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係統,使所有器官充分交換氧氣和能量。
3、經常按壓腋下能調和氣血,促進神經體液循環,增進食欲,延緩衰老,增加肺活量,改善呼吸功能,健脾開胃。或針刺按摩雞泉穴,可防治心髒病、肩周炎、乳腺病。腋下有一個穴位,就是濟泉穴。通過刺激這個穴位(如按摩、針灸),可以放鬆胸部,放鬆精神,調節睡眠,有助於緩解胸痛、胸悶等不適。如果暴飲暴食,消化不良,按壓濟泉穴很有幫助。
4、還能促進體內毒素(尿酸、無機鹽和多餘水分)的排泄。尿酸是女性美的最大殺手。除了排泄,這裏還是最重要的中轉地。每天拍打腋窩可以保證氣血的調節。促進淋巴係統快速有效循環。
按壓腋下的方法:雙臂交叉放在胸前,雙手按在對側腋下,用手指適度按摩捏緊,每次3分鍾左右;然後,抬起左手,用右手掌拍左腋窩,再抬起右手,用左手掌拍右腋窩,每次30~50次,重複操作5次。
腋下應是極泉穴吧。按壓此穴可強健心髒,還可解除暴飲暴食引起的胃痛胃脹。
關於腋下穴位和腋下穴位拉伸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,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?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麵的信息,記得收藏關注本站。
查看更多關於腋下穴位的詳細內容...
© 1996 - 2019 一無長物網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
地址:后业村